實習那年
時光在流轉(zhuǎn),情感在離合。我們深情守護的人,有時卻不及一個轉(zhuǎn)身,一個回眸??傆幸恍┍秤跋⒃诿髟虑屣L里,總有一些風景在路上慢慢醞釀成回憶。
八十年代后期的一個初夏,剛出校門的我,被分配到山西省太原市一家選煤廠實習。說實話,當時接到通知后,內(nèi)心一百個不樂意,打小長大,我從沒離開過父母離開過家。無奈,第二天一大早,在老爸的護送下,我不得不坐車去了集合地點。臨行前,就聽老爸左一遍右一遍地囑托帶隊的老師說:孩子小,頭一次出遠門,請多多關(guān)照之類的話語時,我的眼淚在眼眶里只打轉(zhuǎn)。
還好,一路上,有位同行的姐姐,和我坐同位,把暈車的我照顧得很周到。
幾經(jīng)周折,到了太原目的地。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,沒想到那地方比我們的家鄉(xiāng)要窮很多。我們一行二十多位實習生,被分在一所廢棄的校舍住宿。一進門,對面一溜石頭砌成的和床差不多高的石臺映入眼簾,屋內(nèi)臟兮兮的,窗戶玻璃也不完整。打掃完房間后,在石臺上鋪了草墊與席子,就成了大通鋪。我們女生住在中間屋,兩邊屋里住著男生。鄰近幾個屋里還住著山西臨汾市的一些實習生。
太原的夏季,天氣像孩子的臉,說變就變,剛剛還是晴空萬里,轉(zhuǎn)眼間烏云滾滾,暴雨后,天空竟然還下起了玻璃球大小的冰雹,我們躲在破屋里,不敢出門。還好,睡覺的地方都不漏雨。只是靠窗的地方,漏著小雨。一個小時后,雨過天晴。
最“可憐”的是,我們一日三餐,從不見米飯,三餐伙食幾乎都離不開小米粥與“皮帶面條”炒包菜,里面放幾片薄薄的五花肉。那面條特別寬,2厘米左右,比我們在家吃的面條稍硬點顏色稍黑點,面條的寬度讓人想起選煤廠里運輸機上的皮帶,因此我們背地里都把那面條叫做“皮帶面條”。小米粥稀不拉幾的,不黏糊,不太好喝。
熬著盼著,一天夜班休息時,余鳳姐拿出兩盒鵝肉罐頭與幾袋方便面來,鵝肉罐頭從沒吃過,方便面是那個年代最貴的也最好吃的雞汁味的一種,0.4元一袋,清湯寡油的,不過對離家將近三個月的我們來說,已是雪中送炭了,無奈人多“粥少”,容不得細細品味,狼吞虎咽后一掃而光。吃完后才曉得那鵝肉罐頭與方便面,原來都是余鳳姐的男朋友從淮南千里迢迢郵寄過來的,真是煞費苦心了。
三個月,說長不長說短不短,由于我們吃的、住的條件都不如家里好,而且,這里的蚊子好像特別欺生,一不留神,身上就叮幾個大大的包。因此,我們盼望著實習快快結(jié)束,希望早點回到離別已久的家。
記得實習結(jié)束前,食堂特意為我們做了一頓米飯,而且是蛋炒飯。
一晃三十年過去了,改革開放使社會日新月異。沒想到,當年的小米粥卻成了今日健康的營養(yǎng)品。隨著改革的深入與發(fā)展,我的家鄉(xiāng)而今也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安居工程的實施,讓絕大多數(shù)人相繼告別了低矮潮濕的平房,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!各個小區(qū)內(nèi)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紅綠相間,猶如公園。各小區(qū)廣場都設(shè)有健身器材,為晨練和晚間散步的人們提供了方便。我想實習那年,在山西太原住過的校舍八成也沒了吧?那兒一定也是高樓聳立!花紅柳綠,今非昔比!
(作者:周永梅 謝家集區(qū)作協(xié)會員)